至於香港於新興初創領域方面亦表現亮眼,排名全球第2,亞洲第一。
綜合《澳洲人報》及《法新社》報導,紐西蘭外長馬胡塔(Nanaia Mahuta)3月赴北京會見中國外長秦剛時,提及了新疆人權、香港及台灣局勢等雙方「意見不一致」的問題,被秦剛「趾高氣揚的訓誡」、「教導了整整一個小時」,而她也未示弱、並反駁了秦剛的「戰狼」式言論。報導指,中國是紐西蘭最大的貿易夥伴,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紐西蘭國內要求減少對北京依賴的呼聲越來越高,許多小企業轉往澳洲和北美等市場尋求機會。
希金斯則稱紐西蘭與中國之間具有國際上「最重要和最廣泛的關係之一」,並表示他此行的重點是幫助兩國企業重建並深化聯繫。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根據《紐西蘭先驅報》,在與習近平會面時,希金斯還向其提起了紐西蘭「對區域穩定、繁榮的共同意向」及維持國際秩序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在氣候變化、俄烏戰爭等方面可發揮的作用。本文經《德國之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新西蘭總理會習近平 貿易之外還談了什麼? 延伸閱讀 印太戰略新軸線:美菲安全合作急速回溫,美澳軍事同盟地位提升,南太平洋成競逐中心 澳洲斥資13億美元與太平洋國家合作抗衡中國,中方批:「冷戰思維」 印太地緣政治白熱化,紐西蘭宣布國防預算增加145億、加薪鼓勵從軍 紐西蘭印象:廣義上的西方,但也有獨特文化 輕信中國的「外交保證」,紐西蘭允許永久居民「送中受審」將開危險先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習近平表示,中國和紐西蘭應促進貿易和投資。
對此,習近平表示,紐西蘭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方也將「繼續視彼此為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貿易之外,紐西蘭態度轉趨強硬 《路透社》指出,不同於鄰國澳洲或其他「五眼聯盟」的安全夥伴,紐西蘭與中國的互動基本上保持友好,去年雙方還升級了自貿協定。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沈丁立(Shen Dingli)受訪時提到,事件之後中國將對俄羅斯的言行更加謹慎。
」 拜登:「賤民」普亭,顯然正輸掉烏克蘭戰爭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8日表示,「賤民」普亭正「輸掉」烏克蘭戰爭,但普亭的實力是否因瓦格納傭兵集團失敗的兵變行動而有所減弱,現在評斷還為時過早。報導提到,這起事件對於投資前景造成不小的動盪,因為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出口汽車、智慧手機等產品,並從俄羅斯購得便宜的原油。此外也有一些中國學者認為,單一事件並不會影響北京對俄羅斯的態度。但他也提醒說:「現在下任何最後結論還太早。
《法新社》報導,在歐盟領袖準備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之前,波瑞爾對媒體記者表示:「更弱的普亭構成更大的危險,因此我們必須非常注意(兵變事件的)後果。一名在福建省經營貿易企業的商人表示,雖然目前危機已經解除,然而一些人仍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因為不確定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雖然中國力求淡化這起發生在週末的事件,並且支持莫斯科,然而美方高階官員在週一表示,這起事件已經令原本採取「置身事外」態度的中國領導階層動搖,有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現在應該思考是否減弱與莫斯科的政治、經濟聯繫。瓦格納集團是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最有戰力的部隊之一,卻於上週發動兵變、威脅襲擊莫斯科,但不久後更弦易轍。今(2023)年80歲的拜登,目前正領導西方國家支持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去年2月發起的入侵行動。27日晚上他也犯了同樣錯誤,對一群支持他連任的捐助者表示,他將團結西方國家,反抗莫斯科「對伊拉克的攻擊」。
瓦格納兵變落幕餘波仍在,分析:揭露中俄關係風險 瓦格納傭兵集團兵變雖然以戲劇般的方式落幕,然而事件造成餘波仍在。」 然而報導也提到,這篇評論的成文時間尚不確定是在瓦格納兵變之前或之後,楊軍也未對此再做回應。《路透社》報導,這場兵變雖然很快就被平息,仍是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對於俄羅斯總統普亭的領導地位最大的一次考驗。外媒分析指出,其中之一是揭露中國與俄羅斯緊密關係之間存在的風險。
今年前5個月,俄羅斯與中國的貿易中,能源領域的貿易額成長了40%,「如果俄羅斯戰敗或領導人發生變化,將對中國投資者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他表示:「我們必須知道,俄羅斯政治系統內的一舉一動,都將對我們的安全有影響。
有些學者的主張則更為強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軍於6月24日於外媒發表評論呼籲中國應該支持烏克蘭,避免被俄羅斯拖入戰爭的泥淖之中,「隨著目前形勢的發展和戰爭的走向,(中國)應該進一步調整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立場,態度更加明確並果斷地站在歷史勝利者的一邊拜登28日在簡短談話中出現口誤,說俄羅斯正「輸掉伊拉克戰爭」。
但他也提醒說:「現在下任何最後結論還太早。歐盟最高外交官:普亭勢力若變弱,構成更大危險 (中央社)歐洲聯盟(EU)外交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29日示警,俄羅斯發生瓦格納傭兵集團流產兵變後,陷入數十年來最大政治危機,俄國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若因此勢力變弱,會構成更大的安全威脅。今(2023)年80歲的拜登,目前正領導西方國家支持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去年2月發起的入侵行動。中國一些具有強烈民族主義的評論者對於普亭快速消弭這場行動表示讚賞,然而也有批評者在嚴格的言論管控下發聲,質疑中國對俄羅斯押注的行為。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這起反叛事件將掀起「餘震」,因此她強調「我們務必要加強對烏克蘭的支援,無論在軍事能力方面或財務上。《法新社》報導,拜登在白宮被記者問及普亭現在實力是否變弱時表示,「很難說,但他顯然正在輸掉」烏克蘭戰爭,「他正輸掉國內的戰爭」。
27日晚上他也犯了同樣錯誤,對一群支持他連任的捐助者表示,他將團結西方國家,反抗莫斯科「對伊拉克的攻擊」。報導引述常駐新加坡的戰略顧問尼爾(Alexander Neill)形容,這起事件成中俄之間「無限制的夥伴關係」的美中不足。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外媒分析指出,其中之一是揭露中國與俄羅斯緊密關係之間存在的風險。
報導指出,當瓦格納集團於上週六逐步逼近莫斯科時,中國南方的商人們開始瘋狂地聯繫自家的工廠,暫停裝載送往俄國的貨物。《法新社》報導,在歐盟領袖準備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之前,波瑞爾對媒體記者表示:「更弱的普亭構成更大的危險,因此我們必須非常注意(兵變事件的)後果。
新聞來源 歐盟最高外交官:蒲亭勢力若變弱 構成更大危險(中央社) 拜登:「賤民」蒲亭 顯然正輸掉烏克蘭戰爭(中央社) 瓦格納兵變落幕餘波仍在 分析:揭露中俄關係風險(中央社) 延伸閱讀 瓦格納兵變後普亭依然大權在握,對世界各國或許是最好的結局? 瓦格納集團叛亂戲劇化終結,俄烏乃至全世界受到什麼影響? 瓦格納兵變:盧卡申科有可能出賣普里戈任,俄國多名將領選錯邊「人間蒸發」掀臆測 瓦格納集團短暫兵變是巨變的前奏,俄軍對普亭幾乎沒有忠誠度可言 瓦格納兵變後續動向一次看:為何俄國離不開傭兵?俄要查西方間諜是否涉入,拜登急澄清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澳洲國立大學學者宋文笛形容,北京現在有更多理由以更加保留的態度和普亭打交道。今年前5個月,俄羅斯與中國的貿易中,能源領域的貿易額成長了40%,「如果俄羅斯戰敗或領導人發生變化,將對中國投資者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拜登:「賤民」普亭,顯然正輸掉烏克蘭戰爭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8日表示,「賤民」普亭正「輸掉」烏克蘭戰爭,但普亭的實力是否因瓦格納傭兵集團失敗的兵變行動而有所減弱,現在評斷還為時過早。
《路透社》報導,這場兵變雖然很快就被平息,仍是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對於俄羅斯總統普亭的領導地位最大的一次考驗。報導提到,這起事件對於投資前景造成不小的動盪,因為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出口汽車、智慧手機等產品,並從俄羅斯購得便宜的原油。
」 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首腦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24日發動短命兵變後,普亭面臨1999年起掌握俄羅斯大權以來最大挑戰。一名在福建省經營貿易企業的商人表示,雖然目前危機已經解除,然而一些人仍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因為不確定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瓦格納集團是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最有戰力的部隊之一,卻於上週發動兵變、威脅襲擊莫斯科,但不久後更弦易轍。有些學者的主張則更為強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軍於6月24日於外媒發表評論呼籲中國應該支持烏克蘭,避免被俄羅斯拖入戰爭的泥淖之中,「隨著目前形勢的發展和戰爭的走向,(中國)應該進一步調整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立場,態度更加明確並果斷地站在歷史勝利者的一邊。
此外也有一些中國學者認為,單一事件並不會影響北京對俄羅斯的態度。」 29日與歐盟領袖進行工作午餐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則指出,瓦格納兵變暴露出俄羅斯內部的「裂縫與分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然而報導也提到,這篇評論的成文時間尚不確定是在瓦格納兵變之前或之後,楊軍也未對此再做回應。
但現在我們必須把俄羅斯看作是一項危險因素,因為其內部不穩定。雖然中國力求淡化這起發生在週末的事件,並且支持莫斯科,然而美方高階官員在週一表示,這起事件已經令原本採取「置身事外」態度的中國領導階層動搖,有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現在應該思考是否減弱與莫斯科的政治、經濟聯繫。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沈丁立(Shen Dingli)受訪時提到,事件之後中國將對俄羅斯的言行更加謹慎。他表示:「我們必須知道,俄羅斯政治系統內的一舉一動,都將對我們的安全有影響。
瓦格納兵變落幕餘波仍在,分析:揭露中俄關係風險 瓦格納傭兵集團兵變雖然以戲劇般的方式落幕,然而事件造成餘波仍在。針對俄羅斯上週非比尋常的瓦格納集團兵變事件,白宮目前在解讀上持審慎態度